南宁市探索市校合作新模式,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整建制引才育才 拓宽人才供给渠道

广西日报 2023-07-05 010版    本报记者 沈 程 通讯员 石金奇 杨梓晗

本报记者 沈 程  通讯员 石金奇 杨梓晗

在不久前举行的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入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李振宇所在科研团队研究成果《工业互联网内生安全闭环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其研究成果将为网络空间安全发展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助力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发展。

李振宇及其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南宁市探索市校合作新模式、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的缩影。近年来,南宁市聚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以推动建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为重要抓手,打造立足南宁、服务广西、辐射东盟的产学研中心,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生动实践。在这一模式下,该市将南宁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技术需求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优势学科紧密对接,由南宁市提供场地及配套设施、补贴运营经费,由校方提供人才团队、科研设备,合作共建集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企业孵化和成果转移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基地。

“今年5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与南宁产投集团签约共建‘桂电—南宁产投集团博士工作站’,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南宁产投集团旗下的南南铝箔公司与工作站的2名博士签约了相关的合作项目课题。”南宁产投集团副总经理莫天理表示,工作站会根据项目研发需求,依托资源和优势,选拔符合企业项目研究方向的专业博士人才派驻企业,不仅为桂电的人才发展架梯搭台,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拓宽了高端柔性引才渠道,提升了引才效能。

拼经济就是拼人才,强产业首先要强人才。南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充分发挥平台聚才“强磁场”作用,探索成建制乃至整建制引才、合作办学等方式,将桂电现有的人才团队、科研平台、创新成果等创新资源批量导入南宁,并结合南宁产业需求、应用场景等进行优化整合,快速培养集聚一批产业发展生力军。截至目前,桂电南宁研究院已建成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18个,将桂电35个研究生专业17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从桂林本校移至南宁培养,引进长江学者孙希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笑南等一批电子信息技术领军人才和团队,其中“国字号”人才4人、自治区级人才3人,获认定南宁市高层次人才13人,为南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我们将紧扣南宁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缺口,提前布局和调整学科专业,推行校内技能训练与校外实战应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南宁产业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桂电南宁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加强人才“引育留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南宁市坚持从市校双方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发力,着重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学生就业发展等方面找准结合点,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创新链、教育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助力首府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目前,桂电南宁研究院与南宁产业投资集团、广西路桥工程集团等企业共建6个人才培养基地,遴选聘任45名企业高管或业务骨干为校外导师,提供实习岗位300多个,输送学生参与科研交流12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