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张洋溢/摄
东西教授为读者赠书签名。 黎璐佳/摄
本报记者 刘 琴
“爱好写作就能成为作家吗?不一定,你还得勤奋!”4月25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广西民族大学影视文学创作中心主任东西教授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作“文字间的对话:我的阅读与创作经历分享”讲座。
一个小时的讲座,东西教授娓娓道来、旁征博引、金句不断,师生听得分外专注、备受启发。
1 从阅读生活开始
天峨县八腊乡洞里村谷里屯,东西的故乡。
这是一个偏远又美丽的乡村。小时候,东西躺在山坡上看牛,时不时看见天空划过一道白线,这是什么?引起了东西的遐想。2022年,东西为此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蓝天白云、彩霞满天、云雾缭绕、虫鸣鸟唱,一浪一浪的山脉,大自然对东西进行了审美教育。
“我的阅读是从阅读生活开始。”东西说,除了家乡的美景,田间劳作,村庄的人物、故事,张家长李家短,都成了他阅读生活的一部分。
在初中,东西首次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文字间找到深刻共鸣。“我从课本开始阅读,我觉得阅读鲁迅的起点就非常高,让你知道什么是好作品。”鲁迅是最初影响东西走上写作之路的人。
高中时,教语文的汤维祥老师水平高,在汤老师的语文课上,东西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他开始偷偷地写电影评论,投给电影院,电影院将电影评论贴到橱窗里,还给了东西4张电影票,这是他收到的“第一笔稿费”。
高中学校有一个图书馆,东西喜欢读战争小说,就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平原突击队》等书看,后来又迷上了四大名著,就这样开始进入了阅读。
高中阶段,东西产生了能不能当一个作家的念头,但这种念头一闪即灭。“不可能,这是你不能想象的。”
16岁考上河池师专(现河池学院)中文系后,东西加入了文学社,开始进入了经典化的阅读。“很幸运我读的是中文专业。”东西说。
2 通过阅读提升认知
20世纪80年代,一个阅读的好时代。
大学期间,东西宿舍有6个人,大家比赛看谁的借书证换新的快,因为每一本借书证有30个格子,读完30本书之后,得到图书馆换新的借书证。东西与同学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经典书籍。
17岁那年,东西突然意识到:最初阅读只是好看好玩、打发无聊时光,但是读多了之后,发现阅读能改变认知。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朱自清的《背影》,菲茨杰拉德的《本杰明·巴顿奇事》,卡夫卡的《变形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电影《美丽心灵》……这些作品,不仅提升了东西的认知,也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西强调博览群书的重要性:“不光是现实主义作品,各种作品都要会看。”他谈道,能够给读者提供认知的作品,那就是好的作品,仅仅写一个故事,好玩,那还不是好作品。
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认知,通过写作来让自己成长,这是东西最早得到的阅读和写作的启发。缘于这种启发,29岁那年,东西创作了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后来,这部小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写一个故事、解释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米兰昆德拉将小说分为三个层次。东西指出,如果不写作,阅读也要思考,思考为什么这个故事作家写得如此动人。
东西谈道,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作家;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读书,那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这么简单地看问题那就是认知出了问题。
3 写作须勤奋自律
得阅读者得天下。
“阅读改变命运是存在的。”现场,东西勉励民大学子广泛阅读,“我们读的书越多,我们的朋友就越多,与先贤、智者对话,我们会学到很多东西。”
东西寄语民大学子:“当我们获得阅读能力之后,你跟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生都是平等的,因为阅读是平等的,想象力是平等的。”
针对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东西建议,要从兴趣抓起,不要一开始就塞那些孩子读不懂的作品给他们,可以给他们看一些童话、儿童作品、漫画等,他们会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慢慢地引导他们去读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作品。
长篇小说《回响》,从构思到完成,东西用了4年。每次写作时,东西都要关手机,他说:“因为我只要看一个短信接一个电话,一个小时我都回不到这个作品的情景了。”
写作如果碰到困难怎么克服?东西传授方法和经验:就坐在电脑前,盯着这个问题,不要想别的,专注一个小时肯定能克服!“碰到困难,去喝酒、散步、聊天,甚至阅读,也解决不了,你得自己硬给它翻过去。”东西说。
他再次告诫青年学子:“不是你爱好读书就能成为作家,这背后还有勤奋、自律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