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宁 彭建盛 何奇文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当前,国家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正阔步前行。蚕桑产业作为重要的传统农业产业之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新农科背景下,如何培养出适应现代蚕桑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蚕桑产业在河池的发展成果显著,当地通过引进现代化技术,提升了蚕桑养殖效率和茧丝绸质量。伴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显得尤为紧缺,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智能养殖、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技术需求日益突出,为广西现代蚕桑丝绸产业学院创造了发展新机遇。
1 三位一体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以产教融合,培育创新人才。蚕桑产业涉及种植、养殖、生物技术、机械自动化、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颇高。为此,产业学院在蚕桑产业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构建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科技创新训练—岗位技能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产业学院以“校企合作”培育技能人才,与广西农投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恒业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确保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必要的实操能力。全面打造校企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共同体,共同推动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产业学院还以“以教促赛”提升实践能力,借助知识和技能传授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近年来,产业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推动区内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2 多元协同 构建全过程创新链
在蚕桑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产业学院采用项目驱动的多元协同模式,以具体项目为导向,与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机制。通过这一模式,学生可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产业学院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比如,在蚕桑智能装备研发项目中,产业学院与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了适用于蚕桑养殖的自动化设备。学生在项目中担任助理研究员,参与设备的设计、测试和改进过程,不仅学到了大量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产业学院还组织学生申报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三年已获得与蚕桑产业相关的大创项目超过50项,通过团队合作和企业管理模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产业学院注重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建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如广西现代蚕桑丝绸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第八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蚕桑智能装备与检测广西院士工作站、广西蚕桑生态学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河池市蚕丝装备重点实验室,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的服务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全过程创新链。
产业学院依托平台提升科研能力,通过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了桑蚕功能实验室及检测中心,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每年指导学生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围绕这些课题设置若干门课程,有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在校外,产业学院则通过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担任兼职导师,定期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就业前景。
同时,产业学院还与广西农投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4期“时宜现代桑蚕科技实验班”,为蚕桑产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种桑养蚕和蚕病诊断防治的技术人才。他们中已有多人成为行业中坚力量,专门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且做出了突出贡献,备受养蚕人和企业的好评。
此外,产业学院在应用省力化和智能化技术进行了积极探索,并通过引入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大幅提升了蚕桑产业的效率和产量。而机械化设备的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智能终端与应用程序的使用,更是解决了传统蚕桑产业中的劳动力紧缺问题,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蚕农带来了喜人的经济效益。
3 课程创新 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为满足项目驱动多元协同模式需要,产业学院设计蚕桑产业相关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发展。
产业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结合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课程体系中的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等三大模块相辅相成,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程设置上,产业学院将蚕桑产业相关专业课程与传统农业课程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模块中,开设了蚕桑基础知识、蚕桑自动化与设计、人工智能导论、工业互联网导论、丝绸加工工艺等课程,涵盖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蚕桑产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在实践教学模块中,设置实验课、实训课和实习环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在素质教育模块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通识课程、素质拓展训练和社团活动等,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产业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不仅如此,产业学院与广西大学等单位合作的项目获得了202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未来,产业学院将继续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为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产业学院还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版图片由河池学院提供)